科举制开始于什么朝代

小编 212 0

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,确立于唐朝,完善于宋朝,随后在明、清两朝达到鼎盛,直至清朝末年废除。这一制度在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,扮演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。

科举制开始于什么朝代-第1张图片-飞扬号

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,人才选拔方式主要包括西周的世袭世禄制、两汉的察举制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等。然而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往往会因门第关系而失去公正性。例如,九品中正制最初设立是为了修正察举制的弊端,但后来由于世族门阀掌控,官员队伍成为近亲繁殖,导致对朝廷的集权产生不利影响。

在隋唐时期,科举制度虽然改进了原有制度,但仍受到官僚权贵的干预。直到宋朝,赵匡胤对科举制进行了重点改革,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政治需要。科举制逐渐完善,吸引了众多人才的涌现,如范仲淹、欧阳修、司马光、王安石、苏氏兄弟、沈括等。

科举制开始于什么朝代-第2张图片-飞扬号

“科举”一词意指“分科选拔士人”,它具有几个显著特点:一是分科考试;二是取士权归中央;三是允许自由报考;四是根据成绩决定录取。宋初,科举考试包括进士科和各个专业科目如九经、五经、开元礼、三史、三礼、明经等,以选拔专业人才。进士科是最重要的考试,录取人数也最多。后来王安石进行改革后,只保留了进士科和制科,并另设新明法科选拔司法官。

考试分为三级:解试(州试)、省试和殿试。解试由各地方举行,通过的考生称为“举子”或“贡生”,然后前往京师参加省试。省试由礼部主持,而殿试是省试的复试形式,在宫内由皇帝亲自主持并确定名次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